车载智能ai采集车自动采集识别,高空摄像头全天候实时监控,厕所气味检测器精准侦测异味浓度……科技的力量为三明城市管理装上了“智慧大脑”。
今年5月,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创新性融合ai技术,拓展并构建了视频智能分析系统(简称“系统”),实现了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化识别与高效处置。系统上线至今,已成功识别12659起违规事件,其中10336起经人工审核确认,448起被立案处置,案件审核率高达99.4%,识别准确率达到81.7%。因此,这套系统被形象地称为ai“城管”。
“动”“静”交织 织就智能监控网络
10月12日,车载智能ai采集车在例行巡逻中,发现三元区瑞云山宾馆附近道路路牙破损,随即拍照上传至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经值班员审核,问题迅速被派发至市政工程养管中心处理。
“ai采集车能轻松抵达人工难以触及之地,极端天气下亦能正常运转。”市数字城管中心工作人员赖楠鑫介绍,“它有效弥补了传统人工采集的局限,显著扩大了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范围。”
该系统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通过在新市北路、中山公园、梅列大桥等关键区域部署的135套高清固定探头,以及1辆车载智能ai采集车,共同构建起“动”“静”结合的智能监控网,实现全城无死角覆盖。
高清固定探头犹如城市的“静态哨兵”,屹立关键路口与重点区域,实时监控城市动态。而智能采集车则如同“动态巡逻者”,按预设路线穿梭市区,进行不间断巡查。
“系统能自动识别无照经营、出店经营、机动车乱停等12类违规场景,并自动抓拍、分类识别,上传信息至后台,实现预警、提醒与上报的自动化。”系统运营人员张述坤解释道。
“相较于传统信息采集员,该系统实现了发现即上报,极大简化了处置流程。”赖楠鑫补充道,ai智能采集车每日巡查里程达60—120公里,信息秒传后台,效率提升显著。
汛期积水、占道经营、垃圾暴露等违规行为在监控下无所遁形。如今,市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的建立,为城市管理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了管理范围的点面延伸。
“智”“采”并进 构建管理新闭环
系统上线后,市城管局成功识别并主动解决了诸多城市治理难题。
走进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工作人员正通过线上平台管理全区城市管理问题。视频监控加载ai算法后,城市大脑仿佛拥有了“火眼金睛”,能自动识别问题。
“屏幕上显示的是系统ai后台智能分析发现的问题。”市数字城管中心值班长陈霄芸介绍,“红色区域为监控区,绿色为疑似问题区。问题推送至值班平台后,由人工进行二次判断,符合立案标准则直接派发至相关单位处置。”
例如,系统多次上报三元区列西街道如意桥西侧夜间存在无照经营行为,这类问题传统巡查难以发现。但在系统“火眼金睛”下,问题被精准识别并及时上报,经执法人员多次现场执法,最终成功劝离无照游商。
系统的“采”功离不开其“智”核。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分析算法,系统能对视频中的对象、动作、场景进行精细化识别与检测。一旦场景符合上报条件,系统会自动生成告警信息并推送后台审核。
审核通过后,案件将被流转至指挥协调系统,进行立案、派遣、处置、复核。未达标案件则通过算法学习记录,减少误报,提高识别准确性。
“这种半自动化管理模式提高了处理效率,确保了违规事件的闭环管理。”张述坤说。
腾“云”驾“数” 赋能城市高效治理
一块超大屏幕上,实时滚动着6大类116小类城市管理事件的动态,问题一目了然,突发事件一键直达。24小时在线的“一网统管”云平台,让城市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11月28日,屏幕显示市图书馆前广场绿地上出现垃圾,ai自动识别上报,经人工审核、批转、处理、核查后,问题被顺利结案。
从手动录入到自动抓拍,从人工流转到自动派件,从信息孤岛到数据共享……三明城市管理实现了从数字化到智慧化的升级。
“系统ai技术基于数据自动识别违规事件,降低了人为因素干扰,减少了‘矛盾采集’‘主观采集’现象,提升了城市治理的公正性与权威性。”赖楠鑫表示。
“以前治理共享单车违规停放、街道垃圾堆积等问题主要靠人工巡查和劝阻,成效有限。现在有了这套系统,工作更具针对性,减少了矛盾和风险。”市数字城管信息值班人员刘月秋赞叹道。
同时,市城管局通过建设智能识别系统,成功融合ai技术与城市管理,优化了信息采集方式、提高了效率、拓宽了渠道,实现了从单一人工采集向多元化信息采集的转变。
市数字城管中心主任苏荣潘透露,下一步将引入无人机低空采集技术,结合全面升级的视频监控体系,构建覆盖“空、天、地”的全域监控网络,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智能化、无人值守管理,全面推动“数字城市管理”向“智慧城市治理”的跨越,为市民创造更加安全、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来源:三明日报(徐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