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罗婵玉正在门店内改良一款豆腐丸新品,为参加即将到来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暨第二届海峡两岸美食嘉年华作准备。
“这次创新的水果豆腐丸,用凤梨和豆腐做成丸子,和传统的豆腐丸有所区别,更适合年轻人的喜好和口味。”罗婵玉介绍。
作为沙县小吃制作工艺(婵玉夏茂豆腐丸)县级第三批代表性传承人,罗婵玉在保持传统制作工艺的同时,结合现代营养和口味特点,研发制作各种品类的豆腐丸。
“豆腐丸的手艺是从我祖辈传承下来的,到我已经是第四代了,我们也一直在寻找对这门手艺感兴趣的人,把小吃技艺传授下去。”罗婵玉说。
小吃是沙县的“金字招牌”。沙县小吃起源于东晋义熙年间,经历了1600余年的传承,至今有不少还保留着古老的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被誉为汉民族饮食文化的“活化石”。2021年,沙县小吃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多年来,沙县区始终高度重视沙县小吃制作技艺传承保护利用工作,多措并举探索沙县小吃制作技艺传承发展之路,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传承中积极创新,增强非遗生命力和传承力,让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焕发新活力、展现新魅力。
搭平台强宣传。沙县区通过举办沙县小吃华夏行、美食嘉年华等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入驻北京、上海等机关食堂及高校,建立7个展示交流窗口,进一步扩大沙县小吃影响力;每两年评选一届沙县小吃技艺传承人,组织编印《沙县小吃制作工艺》《沙县小吃故事》等书籍7套130多万字,编写小吃文化丛书4套,同时运用新媒体手段制作相关非遗技艺传承视频,让更多人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广培训立标准。依托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开展沙县小吃制作工艺培训,以传承人为师资,不断升级小吃培训课程,拓展国际国内培训群体,至今已培训学员2.6万人次,其中海外小吃业主500多人次。构建包括产品生产、门店经营在内的沙县小吃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现全流程标准化,发布实施省、市地方标准8项,核心产品团体标准22项,打造沙县“好味道”。
来源:三明日报(吴文凯 许琰 张铃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