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就要求将蕴含在乡村中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促进城乡均衡发展,进一步满足城市居民对于乡愁的追寻,进一步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更好推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品牌
品牌效应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时应把突出乡村特色置于重要位置,通过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营造“产品 服务”的高质量口碑。要依靠品牌力量,扩大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升级转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良好的文化品牌能为产业带来相应的资金链和政策倾斜,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动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再创造的过程,不仅能够助力传承和弘扬乡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还可以实现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做大做强方面依然需要加大宣传力度,“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现象是常态,要利用各类媒体将本地文化传播出去,吸引更多的人欣赏村庄的特色文化,增加村民的收益。
二、建设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生态良好、生活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人民望得到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生态良好的乡村环境是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因素,乡村文化产业在发展时具有可持续、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特点,这与建设美丽乡村的理念具有一致性。例如,一些地区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文化特征,并善于宣传推广,使得该地区的民宿业与文化产业得到巨大提升,引来政府资金的投入,外来资金的注入,自然而然地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模式,农民自然就增收。农民为了维护自身的收益必然会在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上下功夫,能够更好地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而形成生态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乡村文化产业集聚地
为了契合市场发展,应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与科技、互联网、制造业等产业联合发展,利用其他产业优势,拓宽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增加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活力。针对国际、国内市场需求,以民营文化企业为载体,加快建设区域特色鲜明、具有产业竞争力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地。在挖掘乡村文化时,要保护特色乡村的自然景观、维护特色古镇的建筑风貌、宣传自然美味的农村生态食物、培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制造传统民间手工艺术品,从而帮助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成功实现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四、有效利用“互联网 ”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
由于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农村信息接受能力差是普遍现象,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部分村民对互联网的运用比较陌生。有效利用“互联网 ”,不仅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还能增强村民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认同感,让村民自发参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建设。“互联网 ”能以较低成本实现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向其他地区辐射,进一步提升农村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的有效性。村民要利用好各类自媒体平台,对家乡的文化进行宣传,地方政府在宣传地区文化时也要注重挖掘本地区的特色文化,利用各种媒介向外界宣传本地文化。
五、加大文化人才引进,培育创新型乡村文化产业
人才短缺是限制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专业人才的匮乏使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性,缺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不少乡村基层干部缺乏专业管理知识且思想较为保守,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加强与高校和本地优秀文化从业者的沟通联系,吸引并成功留下人才。通过培训、学习考察的方式,让乡村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进而培育创新型特色文化产业。要注重现代科技和传统优秀文化的结合,在创新中推动乡村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地方政府要将本地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列入本地人才库,利用他们的休息时光、退休时光为本地区的各类发展贡献自己的专业技术与人脉关系。要让他们真正将地区发展放在心上,做好服务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者。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的作用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提升村民的文化素质,增强村民的自信心与荣誉感。这是群众所热切盼望的。
来源:三明日报(安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