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璇(化名)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小璇9岁那年,父母离异,她跟随母亲生活,与父亲失去联系。小璇母亲无固定住所,无经济来源,不得不回娘家借住。迫于生计,小璇母亲选择外出务工,将孩子托付给小璇的外公外婆。
得知小璇的情况后,当地民政部门邀请小璇参加“四点半”课堂服务项目,为她购置学习用品、发放慰问金。此外,向小璇母亲和外婆普及相关儿童福利政策知识,并协调联系将小璇户口迁回,协助其准备好申请材料,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范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璇家的经济问题。
感受到关爱和呵护,如今的小璇一改往日孤单落寞的心情,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爱笑爱闹的小姑娘。
这是我市关爱留守儿童,用心护航“雏燕”健康成长的缩影。近年来,市民政局结合开展“福蕾行动计划”“雏燕”关爱行动,坚持建机制、强队伍、筑阵地、聚合力,织密“四化”关爱保护网,儿童关爱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为构建“一体化”关爱服务体系,我市专门成立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小组,多部门联动,层层压实责任。市县两级定期召开部门“雏燕”关爱联席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全市各部门结合“福蕾行动计划”,合力推进实施“真爱家园”“红烛暖心”等八大工程,确保关爱工作有序有力推进。此外,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明确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把政府购买困境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目前全市各级每年用于关爱服务儿童保障资金达1000万元。
聚焦培育“专门化”关爱服务队伍。全市现有的专职或兼职从事儿童福利工作人员2000余人,每年由市、县分级组织全员轮训,持续增强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依托社工协会和社会组织服务(孵化)中心,通过信息咨询、业务培训等服务,培育扶持一批儿童关爱服务类社会组织。目前,全市已有儿童关爱类社会组织50余家。此外,依托政府购买服务,建立“社工 志愿者”服务机制,链接政府、社区及社会服务机构等资源,招募关爱儿童志愿者,为困境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全市各级共有关爱儿童志愿者1.2万余人、“爱心家长”1486名。
在打造“规范化”关爱服务阵地方面,我市积极打造市级区域性儿童福利中心,全力推进市、县级未保中心建设,聚力推动乡镇打造儿童关爱服务主阵地。目前,全市10个县(市、区)单独成立未保中心,全面完成县级儿童福利机构向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转型;乡镇普遍建立未保工作站或关爱服务室(站)。同时,针对教育“双减”政策,积极探索建立“1 n”课后服务运行模式,深受欢迎。此外,依托“福蕾行动计划”关爱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困境留守儿童提供“学习 助力成长”的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公益服务项目。目前,已打造三元区“二手漂流屋”儿童关爱示范点、建宁县关爱服务指导中心等一批试点。
为让每一个困境留守儿童获得关爱,我市积极探索新举措,持续推广“345”困境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已惠及困境留守儿童1.5万余人次。同时,大力推广“三聚三化”经验做法,2024年,已开展关爱服务活动859场次,发放慰问金及物资152.65万元。此外,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通过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系统比对、入户调查、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做到应保尽保。2024年,已开展各类系统比对16次、入户调查250人(次),召开座谈会6场(次),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2300.8万元。
来源: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卢素平 通讯员 邓玲芳)